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举行 探寻两地诗歌发展新动能-k8凯发版官网

2020-08-31 07:44:41来源:编辑:魏杰

今日川报第7版,点击图片看原文

8月30日,首个“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”在泸州市古蔺县郎酒庄园拉开帷幕,张新泉、华万里等80余位诗人就成渝诗歌与酒文化、成渝诗歌在当代诗歌发展的作用等话题进行探讨。

谈及成渝两地诗人的队伍为何如此强大,鲁迅文学奖得主、在重庆生活的四川人傅天琳将原因归结于良好的自然环境,“四季常青、土地肥沃,空气中都飘着李白、杜甫、苏东坡等千年不散的诗歌气息。”诗人李钢直言,成渝两地诗人有很多诗篇留在了中国诗歌史上,两地的诗歌成就不分伯仲。成都有阵地——《星星》诗刊,而重庆有一种神奇的力量——能把不是诗人的人变成诗人,比如诗人尚仲敏、何房子,都是工科大学的。

诗人向以鲜、凸凹、山鸿、王顺彬、唐政、何房子等围绕“成渝诗歌的现代性和当代性介入”进行论述。王顺彬提出三种意识的介入,即时代意识、创新意识、审美意识。他认为,这三种意识的介入,对成渝两地诗人如何认识中国新诗对传统的传承与嬗变,中国新诗如何因时代的发展而撞击、重新整合,中国新诗如何在古今中外文化思潮交互中展现特色,有着非凡的作用。唐政则把关注点给了“90后”“00后”诗人,他觉得要总结当代性,就得多在“后浪”身上去寻找。“他们呈现出来的碎片化意象和碎片化审美,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。”

为何这次论坛,很多“90后”没来?诗人马嘶自问自答:“他们已跳出集体主义,个人化写作了。”马嘶坦言,在成渝两地,“80后”“90后”诗人其实写了很多诗歌,也一直在创作,如何将他们吸引过来,也是成渝诗歌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。

青年评论家杨清发抛出问题:当诗人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般光鲜,该何去何从?首先接招的诗人杨献平直言:“诗歌也好,散文也好,小说也好,这个年代它们并非孤立的,诗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诗歌里面,一定要在大的方面融合更多思想性、前瞻性。”

诗人金铃子说,无论什么时代,好诗的标准就是要“吹糠见米”。

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、教授王学东提出希冀:“在中国,诗歌的现代性是未完成的状态,我期待并相信,通过这次两地交融,能为完成诗歌的现代性,开出一代诗风!”(本报记者 肖姗姗)

    编辑推荐
    视觉焦点
    排行榜
网站地图